开云网站多久了

抗美援朝时,战犯吴绍周给了2条妙计对付美军,主席:提前特赦!_战术_志愿军_北极熊团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17    点击次数:54

文|避寒

编辑|避寒
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
他是战犯,却挽救了无数志愿军生命,毛主席签字特赦,早于所有人7年。

展开剩余88%

吴绍周,1902年出生,贵州天柱人,苗族。他的生命旅程充满了传奇和反转。1920年代,吴绍周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,虽然未能完成学业,但却早早参加了北伐,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。他被编入蒋介石领导下的第九军,凭借着非凡的战斗能力,很快崭露头角,尤其擅长丛林突袭与山地防守。1927年,他晋升为营长,并陆续担任了团、旅级军官。

1937年,抗战全面爆发,吴绍周在南口战役中担任预备队指挥官。面对日军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势,吴绍周毫不退缩,顶着炮火亲自督战,三天内伤亡过半,却始终没有撤退。由于英勇表现,他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。

1938年春,吴绍周调入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,参与了台儿庄战役。在这场极为艰苦的战斗中,他带领部队绕道运河,成功破坏了日军的补给线。在激烈的白刃战中,他的左臂负伤,但他依旧坚持战斗。战斗结束后,吴绍周两度荣获三等云麾勋章。

抗战胜利后,吴绍周升任整编第12师副师长,后来又成为第135军副军长,直到1948年,他被编入黄维兵团,转战中原。

淮海战役爆发时,黄维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合围。战局急转直下,11月,宿县以西,浮桥断裂。在此危急时刻,吴绍周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定:没有修复浮桥,而是命令工兵拆除主索。面对部下的疑惑,他简洁而坚定地说:“再打,就是送命。”三天后,他主动举白旗投降,毫无抵抗,随即被押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。

在功德林,吴绍周的档案写明:他主动投降,并配合审讯,没有显著的反抗行为。功德林是专门用来改造战犯的管理所,吴绍周被安置在三监区,每日负责打扫内务,偶尔阅读《毛泽东选集》。刚开始时,他寡言少语,但不久后,他开始主动索取《论持久战》和《新民主主义论》,并用铅笔在书中密密麻麻地做批注。夜晚,他还会在灯下抄写一些段落。

他曾感叹:“抗战那几年,蒋介石让我们打,毛泽东讲怎么赢。”

朝鲜战争爆发后,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,集中讨论战局。吴绍周多次向值班干部表示,愿意为战争出一份力。1950年8月,他提出申请,要求参与美军战术的研究。他曾说:“我打过日军,也看过美式兵团,不比鬼子难。”他的申请得到了批准,开始参与“战犯研究班”,专门研究美军的战术漏洞。

研究班由吴绍周、杨伯涛、宋瑞珂三人组成,地点设在功德林后楼小会议室,墙上挂着朝鲜战场的地图,每日更新战况,桌上堆满了美军战术手册和战地电报。吴绍周首先仔细研究地图,用红笔标记出美军的驻地和调动路线,用青笔标出山地的走向。初期,他保持沉默,只是在地图上画线。到了第二周,他开始提出第一个战术建议:“美军怕黑,怕近身,怕泥地。”这一观点立即得到认同。

他翻阅了美军在仁川登陆后第7师的作战记录,指出了三个战术漏洞:“打这种仗,白天硬拼是找死,必须在他们不想打的时候,去打。”他称这种战法为“夜战 近战”,其核心就是夜间作战,近距离打击,避免让美军利用远程火力进行反击。

从9月起,研究班编写了《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》的报告,起初为四万字,后来增补至六万字。报告的结构分为三部分,吴绍周主笔的部分提出了两条核心建议,其中之一便是坑道战。他回忆起当年台儿庄白刃战的情景,提到他们曾挖掘联通民宅的地道,成功将日军引入巷战消耗。他说:“现代战也能用,炮弹打不到地下。”

这份报告于1950年10月交由功德林转呈中央军委,一周后,管理所收到通知:报告已送交志愿军总部,彭德怀同志已阅。第三周,功德林来了一位总参作战部的少校,他专门找吴绍周谈话,拿出上甘岭地形图,请他进一步讲解坑道作战的可行性。

谈话结束后,吴绍周沉默了一整晚,第二天,他在地图上用红墨水标出了三处适合挖掘坑道的斜坡,“坡度不大,泥土不松,打不垮。”这一建议没有再受到质疑。

1950年11月25日,第二次战役打响。志愿军第38军、39军、40军、42军分三路夜间突袭美军阵地。在攻击开始前,所有部队接到相同的命令:夜间开火,零点进攻,贴身肉搏,天亮前撤离。第38军负责阻击美第2师与第7师之间的补给线,目标是北极熊团。北极熊团的美军火力强大,训练精良,但在夜间作战时,他们的探照灯照明成为了弱点。

11月28日晚,第38军第113师的三个营分三路穿越山林,行进中包裹枪械金属部分,穿着棉鞋,接近目标时保持绝对静默。午夜零点,战斗打响,志愿军通过精准的炮击摧毁了北极熊团的指挥所和照明塔,整个阵地陷入一片黑暗。志愿军趁乱突入战壕,逐一消灭敌人火力点,多数为白刃战。

6小时后,北极熊团全军覆灭。美军一度误认为这是“空袭内部哗变”,事后,麦克阿瑟报告称:“中共军队擅长黑夜和隐蔽,是一种非对称但致命的战法。”

吴绍周的“夜战”战术第一次得到了完美应用,虽然军委并未公开表扬,也没有归功于研究班,但功德林内部却流传着简讯:“报告方案已在清川江一线应用,效果超预期。”

1951年,战线进入胶着期,志愿军防线不断承受美军高强度轰炸与攻击。此时,第二条建议——坑道战开始实施。志愿军工兵部队进驻前线,开始大规模构建坑道工事。坑道逐渐从防空设施演变为作战平台,士兵可在地下轮换、补给、藏兵,突击时直接从坑道接近敌阵。吴绍周曾在报告中说:“每一口地洞,多活一条命。”

1952年,上甘岭战役爆发,志愿军第15军坚守597.9高地77天。在此期间,坑道成为了生命线。美军的猛烈空袭与炮击未能打垮志愿军,反而使坑道战术得到了更加完善的运用。志愿军通过坑道对美军进行反击,几次成功夺回阵地。

美军在战后意识到坑道战术的威胁,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夜视仪和地下穿透雷达,这一战术的影响显而易见。志愿军的战术灵活多变,战斗中的伤亡率大幅下降,吴绍周的战术思想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
1952年10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电报:吴绍周战犯,经过审查,对志愿军作出有价值贡献,特予提前释放,执行特赦。

1956年,他参与编辑《湖南抗战大事记》,并协助党史部门还原抗战资料。吴绍周从未公开接受采访,也不主动提起自己的功劳。1966年,他因病去世,享年64岁。尽

发布于:天津市

友情链接: